查看原文
其他

天天泛读第四期 | 热浪翻滚之前,学生与老年人的“倦怠”时刻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3-08-16
2022年6月25日,公众号“看客inSight”的推送《女式内衣流水线上,打工男孩的无欲青春》引发网友关注。有人感叹“少有人将目光投向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有人说“这篇文章反驳了读书无用论”,有人在文章中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而更多人透过作者的镜头和文字,看到小镇内衣厂的青年们真实的生存状况。这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标题是《汕头内衣厂里的打工男孩》

作者陈劲大学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他将镜头和文字对准小镇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作品普遍关注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和流动状况。

你认为夏天是怎样的?走在街上,一股热浪把朝露变成鼻尖上的汗珠,夏天悄然而至。好天气里适合晾晒一些储存已久的东西和发霉的记忆,丢掉负重重新上路。带着对未来不可言说的期盼,夏日的心脏蓬勃跳动,「深度训练营」为你寄一份夏日来信——「天天泛读」第四期。

夏天像是一首朦胧的长诗。从五月到六月,夏的气息更明显,季节的流转反而更安静、凝滞,笨拙的风也变得缓慢。 暑气弥漫,我们与新闻一起,感受这个世界。

以下,是来自十一期营员的5、6月泛读——




                                                              深度营

@全体成员

泛读博览,方能有角度、知温度、挖深度。深度营的成员们,五月、六月天天泛读开始啦!优秀的文章值得大家一起学习,看到好文记得在此分享哦!

               陈思宇

我想给大家分享:

《山姆的中国学徒,正在用力讨好年轻人》




fudi仓储会员店

来源:每日人物

               陈思宇

文章从fudi店面和商品的特殊性切入,指出其与山姆、盒马等仓储式会员超市的差异点。fudi作为“讨好型商超”有着庞大的野心,但是野心背后面临着困局——运作生态不健康、商品量次大不符合年轻人生活模式等,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作者在叙述时,逻辑清晰,旁征博引,细节处理自然、恰当,用文字构造了一定的空间感。

               张天爱

还有一篇也与企业有关!

《腾讯游戏,铁王座动摇》

腾讯从社交媒体起家,秉持着“社交+流量”的理念做游戏,匹配作战机制是吸引玩家的重要因素。米哈游作为一家二次元公司,立项理念是为了打造“可以玩的动画番剧,因此同时抢占二次元和普通游戏玩家的市场。
过去数年间一度稳坐行业内“宝座”的腾讯游戏,直至《原神》出现产生了动摇。腾讯面临着强势的竞争对手,迫切地需要能对抗《原神》、《星铁》的下一个爆款。私以为,如果腾讯不从做游戏本身开创蓝海,只想着分一杯羹,很难有其他长进。

                                                              吴浩旖

这篇探讨了火热的淄博烧烤:

当一家淄博菜市场被流量“占领”|深度报道

炒锅饼是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的“网红”

来源:北青深一度


                                                             吴浩旖

最近火爆的“淄博烧烤”热点中比较不一样的一篇稿件。从一位1997年起,就在八大局市场卖水果的店主李秋仁的视角出发,展示了这家便民市场飞速变成网红景点的过程中,“网络对现实的改造”。八大局爆火以后,李秋仁没有选择像其他同行一样转让或租出,而是继续守着他冷清的水果摊。流量和人潮冲击着这里,有人迅速地做出反应,但还有很多人无所适从,一片茫然。


               王沐青

我这里也有一篇!

在“意大利沙县”萨莉亚,年轻人快乐买醉

2020年10月24日,上海市黄浦区河南南路m2香港名都萨莉亚。

来源:视觉中国

               王沐青

这篇文章在原有的对于萨利亚运营体制报道之上再进了一步,挖掘了在萨利亚内部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与萨利亚的运营体制息息相关。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展露了一个观点:“在低价的食物中,人生也被折叠”,是餐厅的低价和高效率追求使得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人生百态。另外,这篇文章借助在两国餐厅都曾工作过的人们的见闻,体现了中日店铺以及工作模式的差异和追求。其中毛毛和表弟的故事很特别,萨莉亚是在上海漂泊的他们唯一一个有共同记忆的地方。年轻的他们在这里共同畅想未来,后来表弟辞职回老家,和打工认识的女孩结了婚,毛毛因为工作也去了日本。萨莉亚见证了他们人生的巨大变化,这两个人物的故事作为一个贯穿文章的线索,增强了可读性和戏剧性。

                                                               吕宜函

今天想说的是这一篇:

《疫情三年,疲惫的燕郊通勤族》“燕郊不是什么睡城,更不是北漂的收容所,燕郊就是燕郊,北京还是北京。”疫情三年,位于燕郊这座边界小城经历了一次次的封城、一次次的政策变动,在河北与北京之间往返的燕郊通勤族,在生活压力之下更显心力交瘁。依靠大量的采访,报道串起了这群“双城弃儿”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如候鸟般往返盘旋的故事,如同短篇群像小说,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的心酸。

             陈思宇

《悬浮在马驹桥的日结工们
 晚上打地铺的男人,已经收拾好铺盖,准备新一天的工作。

来源:每日人物

               陈思宇

从中介陈大富的视角,透视着一个点,而后逐渐渗透至“年轻健康至上的用工市场”“用生命挣钱的老工人”“‘没有恐惧’的年轻人”多根线条。线条相互交缠,织就了马驹桥的漫漫长夜:自然,真实,揪人心。

             陈思宇

正如评论区所说,北京是折叠的,马驹桥就是我们怎么也体会不到的生活B面。马驹桥的日结工们“身体不在家乡,精神又无法融入这座城市”,尴尬地“悬浮”在这座城市,企图寻求一隅安身。比文字更妙的是密密的图片,我们从中窥见马驹桥生活一角:暗沉,逼仄,疲劳……

 

             吴浩旖

接下来是和老年群体相关的一篇文章:

《难以谈论的性,老年人的爱与欲》

             吴浩旖

本文主要关注的“老年群体的性”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话题。性学家彭晓辉在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就没有受到好的性教育”时分享了自己年少时因对女生说话时提到了“搞”字而被要求道歉的故事,这也影响了他走上性学研究道路,寥寥数句的描摹却非常有说服力。

             吴浩旖

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在菖蒲河公园找到愿意分享自己的性观念的老年人?想必是很有趣的经历。

                                                              吕宜函 

《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走亲戚,是一种社会进步吗?

                                                              吕宜函

我想分享的是一篇对话学者的文章,就“断亲问题”对话社会学者胡小武。其实每逢过年社交平台上都会出现很多教大家回怼烦人亲戚的“妙招”,这反应出了很多年轻人对与亲戚交往的抵触。但“断亲”现象愈来愈普遍的原因并不只是“没有边界感的七大姑八大姨”,这篇访谈中探讨了背后原因,从宏观的社会、国家发展方面投射到每一个家庭。最令我受益的一点是胡老师对“断亲”现象并不持负面态度,而是开放地客观地看待这种现象,看待越来越“原子化”的个体。


               徐岑               

《贺照田|从“潘晓讨论”看当代中国大陆虚无主义的历史与观念成因

                 徐岑

作者从“潘晓讨论”出发,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的改革历程当中阐发了传统理念消散、理想主义幻灭,进而消费主义和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穿透八十世纪后中国社会的学理分析。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虚无主义只有在追溯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时,才能补齐现当代社会的资源短板。另外,在这篇文章中的几个观点,例如如何去理解他人而非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别人身上、如何真正做到从自己出发,而非以社会话语为轴线固步自封,这些都让我对如何写别人的故事有不一样的想法。在当中也有涉及到一些媒介参与的部分,虽然篇幅比较长,但我个人觉得非常值得一看!

                                王沐青

《城市天桥上,邀请陌生人坐我的旧沙发

27岁的自媒体博主小岗搬着一个黄色旧沙发

出现在北京亮马桥附近的一座天桥上

来源:人物

                                  王沐青

之前看过小岗的视频,这篇文章补充了更多镜头前后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结构也比较简单:工作日常-自媒体前经历-儿时经历-自己的思考和转变过程。小岗来到北京的感受是很有代表性的——节奏快,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但是他在做的事情又很特别,打破边界,挖掘每个人的故事,有趣的地方,给人带来快乐。一座城市的真正样貌,每个个体的内心就在他的视频中展现了出来。

               

               吴浩旖

《一群「双非」本科生,和他们的一堂文学课

这是文章在云南师范大学教文学课的张秋子老师。

文学课老师张秋子

来源:人物

              吴浩旖

“落地的种子不死,他们会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播撒它,改变微小的、局部的气候。”一位老师受到文学的影响,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将文学的影响传递给更多人。稿件里提到的也不仅仅只是文学课,也拓展到了更深入的话题,“文学课只是生命中的一瞬,之后的人生里,它意味着什么?”

              吴浩旖

张秋子的学生,现在也在做教育实践的高一语文教师李佳泽和学生的互动里,或许给出了回答。“那是她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某种诗性,开始理解他者。在这样高压的环境里,她能够做出理解的努力,有自己的快慰,这已经很了不起。

               吴浩旖

还有一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文章:

《在乡村,教孩子们认识高铁、梅花鹿和幸福 | 谷雨

              吴浩旖

关于十年的公益人薛寒与“数字支教”这个项目的故事和思考。无论是本文的主人公——“在改造学校的硬件之外,还能做更多的事情”的薛寒,还是把“数字支教”项目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个选题,都关注到了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帮助乡村孩子们了解世界,让他们保持好奇心,弥合乡村与世界的鸿沟。而严霁玥和薛寒的工作成果,读来也让人切实地感受到了她们通过教育与陌生的山村产生的连接。“教育,确实是有可能通过你的陪伴,去改变一个人的。”



2022年6月25日,公众号“看客inSight”的推送《女式内衣流水线上,打工男孩的无欲青春》引发网友关注。有人感叹“少有人将目光投向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有人说“这篇文章反驳了读书无用论”,有人在文章中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而更多人透过作者的镜头和文字,看到小镇内衣厂的青年们真实的生存状况。这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标题是《汕头内衣厂里的打工男孩》作者陈劲大学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他将镜头和文字对准小镇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作品普遍关注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和流动状况。本期互动:你的夏日记忆是怎样的?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回答!


-END-

统筹 | 张天爱 吕宜函 屠杭莹 马子雯
值班编辑 | 郝子薇
运营总监 | 胡世鑫

 推荐阅读 


[1]《财经》杂志助理主编余乐:没有新闻理想,不代表没有激情

[2]企业经济、儿童教育、性别议题……我们在这些领域泛舟阅读 | 天天泛读

[3]3月,风吹来了呐喊的回音丨天天泛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